1、基础形式分类
光伏电站的基础都包含哪些形式?
注:1. 表中符号○表示适用;△表示可以采用;×表示不适用;- 表示此项无影响;
2. 表中桩基础指的是微型短桩,其它桩基础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的相关规定进行选择;
3. 对于岩石植筋锚杆基础尚应要求岩石的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完整,且适用于岩石直接出露的场区;
4. 寒冷、严寒地区冬季施工不宜采用现浇施工工艺。
2、基础形式应用条件的说明
由于地面太阳能发电站支架布置场区一般较大,因此:
如地下水影响基础施工,采取降水措施会造成工程造价的大幅增加,对于此类场地不建议采用扩展式基础。
对于灌注桩,如地下水高于桩端埋深,会影响成孔施工、混凝土浇筑,在增加施工成本的同时留下质量隐患,因此也不建议此类场地采用灌注桩。目前光伏发电站工程中的灌注桩基本都是采用干成孔的施工工艺,因此场地的土层需满足成孔过程中不缩径、不塌孔的条件,在软土地层和松散的粉土、砂土、碎石土中不易成孔,因此此类场地不宜采用灌注桩。
现浇混凝土基础,无论是扩展式基础还是桩基础,在寒冷、严寒地区冬季施工由于养护的问题不宜采用。
在密实的砂土、碎石土中施工压(击)入式预制桩,如混凝土预制方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等,一方面难以施工,另一方面存在施工阻力大易造成桩体损坏的风险,因此不适合使用。
螺旋钢桩在密实的砂土、碎石土中直接旋拧施工也会存在施工阻力大易造成桩体损坏的风险,但通过“引孔旋拧”的施工工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我国西北戈壁地区有大量的工程施工成功案例。然而,对于含大量漂石、块石的地层,通过“引孔旋拧”的施工工艺仍不能解决螺旋钢桩施工难以钻进的问题,且坚硬的岩石对钢桩的镀锌层磨损严重,因此不应采用。
岩石地层中采用植筋锚杆基础必须确保基岩基本完好,且具有较大体量,能承担对支架基础的锚固和全部荷载。对于结构大部分破坏、裂隙发育的岩石不应采用植筋锚杆基础。
2、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1)定义
通过在光伏支架前后立柱之间设置基础梁,从而将基础重心移至前后立柱之间,增大了基础的抗倾覆力臂,可以仅通过自重抵抗风载荷造成的光伏支架倾覆力矩;
条形基础与地基土的接触面积较大,适用于场地较为平坦、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因为基础的表面积相对较大,所以一般埋深在200至300mm 之间。
2)优点
基础埋置深度可相对较浅,不需要专门的施工工具,施工工艺简单。
3)缺点
需要大面积的场平,开挖量、回填量较大,混凝土需求量大,且养护周期长,所需人工多。
对环境影响较大,
基础埋深不够抗洪水能力差。
4)适用环境
此类基础型式多应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差,对不均匀沉降要求较高的平单轴光伏支架中。
3、预制钢筋混凝土桩
1)定义
采用直径约300mm的圆形现场灌注短桩作为支架生根的基础,桩入土长度约2m ,露出地面300-500mm,桩入土的长度可根据土层力学性质决定,顶部预埋钢板或螺旋与前、后立柱相连。这种基础施工过程简单,速度较快,现在土层中成孔,然后插入钢筋,再向孔内灌注混凝土即可。
2)优点
成孔较为方便,可以根据地形调整基础顶面标高,顶标高易控制,
混凝土钢筋用量小,开挖量小,节约材料、造价较低、施工速度快;
对原有植被破坏小。
3)缺点
对土层的要求较高,适用于有一定密实度的粉土或可塑、硬塑的粉质粘土中,不适用于松散的砂性土层中,松散的砂性土层易造成塌孔,土质较硬的鹅卵石或碎石可能存在不易成孔的问题。
4)施工流程及适用环境
适用于一般填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等。
Φ>600mm钻孔灌注桩的工艺流程
1)定义
在光伏支架的前后立柱下面采用带螺旋叶片的热镀锌钢管桩,旋转叶片可大可小、可连续可间断,旋转叶片与钢管之间采用连续焊接。
施工过程中采用专业机械将其旋入土体中。螺旋桩基础上部露出地面,与上部支架之间采用螺杆连接。通过钢管桩桩侧与土壤之间的侧摩阻力,尤其是旋转叶片与土体之间的咬合力抵挡上拔力及承受垂直载荷,利用桩体、螺旋叶片与土体之间桩土相互作用抵抗水平荷载。
2)优点
施工快捷方便、大幅缩短施工周期,无需场地整平,无土方开挖量;
成孔方便,可以根据地形调整基础顶面标高,方便调节上部支架,可随地势调节支架高度;
可在包括北方冬季的各种气候条件下照常施工;
不需要场平,最大限度的保护场区植被,且场地易恢复原貌,对环境的影响小,所需人工少,螺旋桩可以进行二次利用。
3)缺点
但用钢梁较大,且需要专门的施工机械,造价相对较高;
基础水平承载能力与土层的密实度密切相关,要求土层具有一定的密实性,特别是接近地面的浅土层不能够太松散;
螺旋桩基础的耐腐蚀性较差,尽管可以采用加厚热镀锌,但不适用于有较强腐蚀性地基及岩石地基。
4、适用环境
适用于沙漠、草原、滩涂、戈壁、冻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