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上游原材料涨价同样是重要影响因素,硅料肆无忌惮地涨价让整个行业的利润加速向上游集中。
纵观去年光伏行业的营收和净利润,我们会发现,排名靠前的是不搞“一体化”战略的通威股份(600438.SH)、协鑫科技(3800.HK)、大全能源(688303.SH)和新特能源(1799.HK)四家硅料巨头。
硅料四巨头在多晶硅上合计实现营收470.91亿元,实现毛利283.27亿元,整体毛利率为60.15%。在单晶硅片方面,9家企业合计实现营收748.73亿元,实现毛利177.97亿元,整体毛利率为23.77%。在电池片方面,9家企业合计实现营收566.72亿元,实现毛利38.20亿元,整体毛利率为6.74%,是光伏产业链上主要环节中最低的。组件方面,21家企业合计实现营收2452.86亿元,实现毛利303.91亿元,整体毛利率为12.39%。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4家硅料企业赚到的钱几乎等同于21家组件企业。
隆基光伏分析硅料涨价的原因,无外乎硅片和组件环节的扩张,导致产业链对原材料的需求暴涨。根据黑鹰光伏统计,2021年,所有国内光伏上市企业公布的扩张项目总投资额已近8000亿元。产能主要集中在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环节,对多晶硅的投资是在涨价之后才开始的。相对于硅料的扩产周期,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三个环节的扩产周期比较短,除了硅片扩产周期较长(1-2年),电池片和组件只有半年左右。
主要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厂商全部在盯着市场份额,因为只有抢到市场份额才能将新建产能填满,要不然就是放在那里等着新设备折旧、过时。业内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希望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即“锁单”的方式来锁定多晶硅的供应量,有原材料才能开工。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需求量大,回款稳定等优势,能够抢到长单锁定原材料,其他小厂只能通过加价的方式来抢剩下的硅料供应。硅料的价格就这样被推高了。
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简单测算一下为何2021年硅料会涨价。2021年全球多晶硅企业产能为67.35万吨,而从协鑫、通威、大全三家企业公布的实际量产数据来看,实际产量只占产能的67.65%,按这个数字计算全球的多晶硅产量应该为45.56万吨。
假设全部用来生产182尺寸的硅片,合计产量为181.83GW,假设全部生产为组件并按照容配比1.15计算,合计能提供装机量158.11GW。2021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183GW。2022年,装机需求在增加,而多晶硅产能并没有增加多少,因此多晶硅的供需紧平衡状态还要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