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各国正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开展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与人才的竞争。光伏产业是基于全球清洁能源需求和我国能源安全而兴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综合了电子、电气、机械、自动化、材料等跨学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先进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光伏产业作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可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具备全球领先优势的新兴产业,2021年中国的光伏从业者已经达到了246万人。但在实现全球领先的制造能力的同时,也面临大规模化生产的光伏电池PERC、TOPCon、HJT、IBC等原创技术均来源于欧、美、日等国家的现状,中国光伏产业在实验室原始创新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比如,2022年1月,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发布的26项光伏电池世界纪录中,美国保持了11项记录,我国仅为5项,晶体硅太阳电池26.7%的最高的世界效率记录仍然掌握在日本企业手里。这些归结原因在复合型光伏人才的差距。作为战略性资源,光伏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将成为国家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光伏产业及光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
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以及国际能源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国家重视以人才立国为基本国策,把人才战略上升为构架重点战略。2021年9月,习主席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今年5月7日,教育部发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加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力度等。目前如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昌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数十家高校,都已开设针对光伏等新能源的专业及课程,为国家培养及源源不断输出专业性人才。 在企业经营层面,光伏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而人才是企业保持高速稳健发展,引领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行业地位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科研投入及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及人才储备,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光伏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才战略摆在首位。 一方面要重视自主创新及科研投入,通过良好的科研氛围和优厚的物质、精神条件吸引人才,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考核机制,为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使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另一方面要加大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利用高校的人才之长,结合企业实践,锻炼和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竞争决胜的关键在于打造高素质的人才梯队。企业坚持外部引才与内部培养的双轮驱动,才能建设高质量的人才“引擎”。
刘勇董事长创业之初,便赋名企业为“一道”,一道新能本着与员工、客户及合作伙伴,“共创、共进、共赢、共享”的理念,以打造受人尊敬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新能源企业为愿景,以人为本,建设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受到社会尊重及爱戴、工作环境开放和谐的平台性公司为目标。自成立之初,一道新能就高度重视顶尖人才的引进、培养,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拓展。公司的研发团队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N型光伏技术顶尖科学家宋登元博士牵头,以数十名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顶级研发专家为核心,拥有行业领先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0%,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5%以上,并持续加大引进及吸纳更多高端科研人才,力争打造行业标杆的科研人才基地。
一道新能已成功打造了内外结合,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已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太阳能研究院、中科院电工所、微电子所等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融合的技术支撑体系,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技术优势。未来还将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省级、国家级的研发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创新中心等,进行顶层性、前沿性、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并通过“产学研”融合,吸纳及培养高层次研发型领军人才。在建设“未来工厂”的目标引导下,公司也同样重视制造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目前已与浙江、江苏、山西、福建、甘肃等智能制造基地所在地技术院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并探讨进一步建立“一道班”的深度合作模式,为公司的高端智能化产线持续输入具备专业性知识的制造型人才。
中国光伏制造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支柱型产业,也是“中国制造”的重要代表,产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以人才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的推动。一道新能作为新一线光伏企业标杆并发挥榜样作用,将孜孜不倦为产业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打造更为稳定、科学的人才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