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你身边的太阳能发电站源头厂家

产品中心 解决方案 经销代理 工程案例

资讯中心
相似的垂直产业链布局 不一样的天合光能

15

   “几乎是光伏企业一体化扩产中涉及产业链最完整的投资。”一时被行业热议。


在大约两年前,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天合光能也会一体化,公司会向硅片、电池等上游延伸,但是会比别人要‘轻’一点。不仅仅是自己建设相关产能,才叫‘一体化’。”基于此,在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和晶科能源等头部企业在以投资的方式纷纷补齐和强化自己硅片、电池和组件环节的产能布局的时候,天合光能却采用了与通威股份合作,共同投资多晶硅、拉棒-切片、电池相关环节的方式,参股涉足了多晶硅领域,并扩大了硅片自供比例。

既然此前对自己投资垂直产业链如此审慎,此次又为何要放弃既定战略亲自下场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和他敏锐的市场嗅觉开始说起。

三次创业 情定光伏

1988年,刚刚获得吉林大学量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的高纪凡意气风发,有很多选择。他本有机会去美国加州大学读博士,但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潮更吸引他,他最终选择和两位同学一起去深圳创业,相继创办了广东顺高纪凡德富有洗涤剂厂、武进协和精细化工厂;1992年底,两位创业伙伴相继去了美国,高纪凡则带着初始创业积累的100万元回到家乡常州,创建了另一家生产氟碳铝板幕墙——一种新的建筑外装饰材料的新公司。当时,除了深圳有一家外资企业外,内地还无其它企业进入这个新兴行业;5年后,高纪凡的氟碳铝板幕墙业务已经以每年50%的速度高速增长。 恰逢这一年(1997年),克林顿在美国实施“百万屋顶计划”,全美的商住建筑、办公大楼安装100万套光电系统,利用太阳能屋顶发电。而中国政府也提出,到2010年,要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小水电技术解决2300万边远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受到这些消息启迪的高纪凡茅塞顿开,决定在氟碳铝板幕墙上再增加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功能,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就这样在1997年底应运而生。

此后3年,历经多次研发失败,一个室内没有一个外接电源,所有电器全靠太阳能发电的“太阳能源建筑系统”样板房终于问世;2001年,天合光能开始将样板房技术投入使用并做市场推广;2002年,凭借着该项技术,天合光能成为首家入选中国政府组织的西藏“光明工程”的民营企业,并成功中标40个光伏电站,获得近8000万元人民币的工程款;历时一年多的建设,2003年6月,在平地海拔3700米,山顶海拔5500米,昼夜温差达20多度的昌都,天合光能负责的40座电站如期完工。西藏昌都一战虽然艰苦,却让天合光能声名大振、高歌猛进。144

吸取教训 不盲目扩充产业链

业绩上的突飞猛进,并没有冲昏高纪凡的头脑,从2004年起,他开始逐渐对产业链进行调整,先后建成并扩大了组件安装和单晶生产基地,进一步优化和控制从硅棒到组件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这一涵盖了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和系统集成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在当时一流的太阳能企业REC、SolarWorld等公司中都得到了充分验证,也被业内认为是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模式。

凭借着先进的经营模式和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太阳能产业的重视带来的红利,2006年12月19日,天合光能走进纽交所,高纪凡以20亿资产位列当年胡润能源富豪榜第9位。

上市后的天合光能,迎来了一波上游硅料价格从23美元/吨到200美元/吨的暴涨,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众多组件企业开始上马硅料项目,这其中也包括当时的龙头企业尚德电力、赛维LDK、河北英利等。有报道说,作为其中重要一员的高纪凡,当时也曾经动过上马多晶硅的念头,甚至都选好了建厂地址,所幸后来没有跟风投资。可能也正是基于当时的教训,后来的高纪凡,在拓展产业链,特别是上游硅料、硅片环节上倍加谨慎。

可惜硅料价格暴涨的日子并没能持续多久。从2009年开始,受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原材料、市场和技术“三头在外”的国内光伏产业就逐渐出现经营困难;雪上加霜的是,为了转嫁危机,2011年至2014年,欧美国家又对我国光伏产品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征税措施,中国光伏行业直接从盛夏进入寒冬,尚德电力、赛维LDK、河北英利等企业也或破产、或重组。

高纪凡吸取教训,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在2010年12月建立了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把精力聚焦在最核心的电池、组件上,而新增的硅片则从供应商那里采购,由于硅片供应越来越多,质量、时间、价格上同样可以实现控制。

凭借着产业链的再次调整和电池、组件技术上的优势,2014、2015连续两年,天合光能光伏组件总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

2016年起,光伏行业掀起单晶硅替代多晶硅的技术变革,晶科能源当年年底就开始投产单晶硅片,次年实现单多晶持平的产能结构,由此抢占了切换路线的先机,而天合光能由于多种原因在该年组件出货量被晶科能源超越退居第二。2018年,天合光能又被晶澳赶上,位居第三。尽管如此,在是否布局垂直产业链一事上,高纪凡仍然十分谨慎。这种情况有所松动,是在两年后。

2020年9月,随着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低碳的光伏发电也迎来了自己又一个春天。而随着下游光伏电站投资的不断加大,2020年下半年以来,上游的硅料、硅片价格开始不断上涨,此时作为中间环节的组件企业,又一次感受到了不掌握垂直产业链而被“卡脖子”的痛苦,也正是从那时起,隆基、晶科、晶澳、东方日升等开始逐渐加码上、下游产能,补齐产业链。

时移世易 重建垂直产业链

对于光伏企业的垂直一体化,高纪凡认为,光伏行业的目标是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最终实现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进行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整合是希望借此协调上下游产业链结构,从而缩短完成整个产品生产的时间;垂直一体化还可以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整合研发,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产品。至于垂直一体化整合的缺点是,很难保证在每个生产环节都有技术或规模的优势,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为了不丧失单个环节的竞争优势,天合光能的垂直一体化采取了强强联手的合作模式。2020年11月,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与通威股份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年产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年产15GW拉棒项目、年产15GW切片项目、年产15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以此互相补齐对方的“短板”,打造“专业分工、错位发展、协作互利的行业发展新格局”。这种互利合作的新模式,一度颇受业内称道,认为天合和通威开了个好头,上下游合作与专业化分工的作用,要远大于竞争。

没想到采取合作模式仅过了一年多,天合光能就突然抛出了文章开头的投资计划。对于为何做出这种选择?天合光能在公告中解释,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在下一代n型电池技术产业化领域的竞争地位和优化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布局。也就是说,面对n 型电池这一新技术,天合光能认为一体化发展更有益于抢占市场先机,形成产业链成本及规模优势。

作为光伏电池技术的新突破,n型电池被寄予厚望,也在2022年迎来发展良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经分别公布了在n型市场上的动向。

为了在头部企业竞争中不落下风,天合光能在n型电池方面的动作同样不小。

2022年4月,天合光能启动了8GW TOPCon电池项目。一份关于该项目的投资交流纪要显示,投资该项目是因为上游和技术迭代的要求还存在瓶颈,尤其是在210尺寸和N型上存在瓶颈,这样的产能扩张将推动公司加速向n型发展。这和此次文章开头提到的投资理由基本一致。

至此,如果再算上文章开头的产能,到2023年底,天合光能将拥有10万吨工业硅、5万吨多晶硅、20GW硅片、55GW电池、70GW组件产能。5万吨多晶硅约可满足20GW硅片生产,再加上天合手握的硅料长单,自给自足已不成问题。

看来,在已经到来的n型电池战场上,组件巨头们难免又是一番新的厮杀!
返回
列表
上一条

阿特斯科创板首发过会,光伏组件五巨头齐聚A股

下一条

阿特斯太阳能Q1营收同比增15% 净利润降至约920万美元